English

科学文艺:你的翅膀有多沉

2000-03-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朱 伟 我有话说

已举办过四届的“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此次第五届恰逢世纪末,故一反往届只评一种文类的情况,而对前四届参评的文类进行回顾,所有文类全部参评。尽管在1988年举办的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科普科幻作品的评选中,大奖即已空缺,然而事隔十多年之久,科学文艺创作仍未逃此厄运。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设立的最初目的即是:扶植弱项,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第二届将科学文艺设为评选文类,即表明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大奖的空缺更说明其创作已处于令人担忧的境地。仅从这次收集的参评作品的数量上也可看出当下的科学文艺类图书创作不容乐观,此次四项门类共征集到三百多部作品,而科学文艺却仅有38种。江苏少儿出版社可称这次大奖的大赢家,其一举获得中长篇小说及童话类两个大奖,而当记者问起该社,是否有科学文艺作品参赛时,被告知没有。

造成科学文艺创作如此孱弱的原因,据专家分析,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创作队伍自身的原因,尽管近几年,科普科幻作品有越来越热的趋势,但从事创作的作者队伍的比重相对于其他文类的创作队伍还是相对薄弱的,同国外繁荣的科幻创作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幽灵海湾》此次获提名奖,其责任编辑温寒称,此书三年前即已编辑发行,这三年内她没有再编过科幻类的作品,她认为,作者的队伍太不成熟。上海少儿出版社的编辑王海对此有着同样的看法,他称科学文艺这种体裁是挺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社也很注意收集,但实际操作上,创作能跟上观念的非常少。王海曾是《巨人》儿童文学杂志的责任编辑,据他近几年工作的经历来看,儿童文学创作的大部分作者仍然集中在童话和小说上。科学文艺因其文类的特殊性,要求作品必须是科学性和文艺性的完美结合,在对作者的素质上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文学修养,同时对科学还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现代前沿科学也要有一定的把握。作者队伍这种自身素质的欠缺是造成今天科学文艺创作薄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专家指出,中国搞科学文艺创作的多是文科出身,在中国“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下,文科学生对科学常缺乏明确的认识,而熟知科学的理科学生却缺乏文采。反映在创作上,即是有的作品流于科普,作品缺少可读性,语言干涩难懂,成年人都读不下去,更何况于孩子。而有些作品文笔优美,想象也很丰富,却太少科学的立意,流于荒诞不经。

第二个原因即在于,在有关科学文艺创作的理论上,批评界同创作界存在一定的分歧。首先是在文体的界定上,何谓科学文艺?众说不一,有的将其理解为科幻小说(当然这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如这次的“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科学文艺类的送评作品就大都为科幻小说。而有的认为,仅把它理解为科幻小说是不够的,凡是具有科学性的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应视做科学文艺,如湖南教育出版社曾出过一套科学文艺作品集,其中就包括科幻小说、科幻诗歌、科幻散文等。文体的不确定性就必然导致创作界和批评界在对科学文艺的一些根本观念上产生混乱。最显明的表现就是在对科学性的认识上。科学文艺作品一定要有科学性,已成共识。但在什么是科学性上,双方存在分歧。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编审郑延慧,曾担任过多次科幻作品评奖评委她告诉记者,科学性就是要在作品本身体现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想象是不可少的,但在科学文艺创作中想象一定要有科学的立意,即由某一科学理念或科学知识生发开去。她批评有些科学文艺创作,全无科学性。而有些作家却借口我不是科普作家,不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来逃脱对其作品缺少科学性的指责。就科学文艺作品是否要有科学知识,批评界和创作界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至今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次在对科学文艺作品的评选标准上,双方也不尽一致。一位在创作界小有名气的作家认为,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情节和构思。也即是更看重其文学性的一面。而批评界更着眼于其合理的科学性。这次大奖的空缺也多少反映了这两种标准的冲突。

看过《小灵通漫游记》的读者大概都会记得书中那个可爱的小灵通,尽管这部作品究竟是否属科学文艺作品仍有争议,但后来的科学文艺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此受读者欢迎的还真没有几部。尽管国内有关的科幻杂志越办越多:四川的《科幻世界》、山西的《科幻大王》、天津的《科幻时空》等,尽管国内科幻创作界中也有一批新锐作家:星河、苏学军、马锐锋等,然而当孩子们被问到你看谁的科幻小说,他们的答案仍是斯蒂芬·金、星星一等国外知名的科幻作家。数次科学文艺类大奖的空缺说明了一些问题,然而也满含着期望,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文艺你该如何飞得更高,我们拭目以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